《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

生活科普1年前 (2023)发布 爱搜
0 0 0
广告也精彩

《论语》一书,因其语录体的短小形式、教化众人的思想内核,每每会被一知半解的读者贬低为“心灵鸡汤”,我个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道难轻传”——真正深度的思想,总会被“嘴尖皮厚腹中空”之人所轻视。

论语的思想内涵相当深邃,并非是坊间形成的“腐儒”印象。

《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

最初令我个人眼前一亮的,是《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单品这句话,就能看出孔子的个人魅力。

“愤”是一种欲望,可以理解成“发愤”;“悱”指心有所悟,却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一种思想状态。

一个人如果有愤、有悱,他就对知识觉悟存在真实的渴望;一个人若不是真的发愤,只是装装样子,这样的人,孔子不会去点拨他,因为费尽口舌,也只是对牛弹琴。

《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

孔子并不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老学究,他深知世上之人,悟性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雍也篇)

如果不对学生的精神境界进行区分,就会造成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你想教育别人,可别人并没有达到“愤”、“悱”的状态,你的话对他而言,就成了噪音,强行教诲别人,惹得别人翻脸,便成了自取其辱,君子断不肯为。

《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

《论语》中也有一些穿越时光的名句,比如人人都熟悉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

对于这句话,我在网上看过一个经典解注:学而不思则罔,反映了应试教育中的中国人;思而不学则殆,反映了应试教育后的中国人。

相当比例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几乎就是一架学习机器,他们背诵了无数古文经典,却满心迷惘,不知道这些词句的思想内涵是什么,此为学而不思。

《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

等到他们长大,变成了成年人,脱离了义务教育,领悟能力得到提升,再品读当年的文章,终于品咂出妙处来,却紧跟着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脑子里想的东西有很多,却不愿行动、更不愿学习,此为“思而不学”。

义务教育的痛苦经历,让他们急于摆脱学习二字,于是思维变得怠惰,犹如一滩死水,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一个人的人生,要想有前进的变数,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孔子将这点看得格外重要,所以论语二十篇,“学而篇”被后人放在了开篇首位,处处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

对于志向,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你是随风凋零的杂树,还是傲立严寒的松柏?要证明这一点,就得拉出来溜溜,看你遇到困境是唯唯诺诺,闪身躲避,还是挺身而出,正面应对。

是君子,是小人,观其行动,一目了然。

《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

对于仁义,“乡党篇”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自家马厩被焚,孔子回家不问马匹的损失,只问有没有人受伤。

对于责任,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这个地位,就不要管这个地位上的事情,免得侵犯他人的职权,哀公问政,孔子便只讲为政原则,而不在政治实务上出主意。

今之好为人师者,见此八字,岂可不深思。

《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

对于礼数气质,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太过朴实无华,显得老实巴交,就会趋于“野”的状态;一个人太过聪慧圆滑,就会显得虚伪浮夸。真正的君子是文质彬彬,执两用中,合乎中道。

纵观《论语》全书,内容包含学习、交友、家庭、国家政治等等,记录了孔子这位圣人的言行规范。

儒家之道,并非一味说教,也非心灵鸡汤,它的内涵相当成熟,一一细品下去,方知今日之市井儒家印象,与孔子所倡导的完全不同,要明白这一点,就需要诸君自行品读论语,感受此书的魅力。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论语》,出版社为中国文联,内容包含论语原文、名家注释讲解、译文解释。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版本的《论语》,在对具体的语句进行解释时,往往引经据典,引用了李炳南《论语讲要》、焦循《论语补疏》,以及其他名家的注解,将原句掰开揉碎,进行详细地讲解,可以帮助初读者对《论语》有一个更加清晰、深入的认识,在此推荐给诸君。

,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