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离家出走断送了孩子的人生 无人知晓孩子无泪

生活科普1年前 (2023)发布 爱搜
2 0 0
广告也精彩

-有没有一首歌是2岁宝贝都会唱的?

-当然有。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跟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作为一首家喻户晓的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不仅唱出了孩子对于妈妈的笔和依恋,更言明了妈妈对于孩子的责任和保护。

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没有妈妈保护的孩子注定要承受很多别不能承受的痛苦和挫折,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拐卖或其他虐童事件一样。

这样的痛苦时有发生,上世纪80年代,东京就发生了一起震惊全日本的西巢鸭弃婴事件。警察局接到一位房东报警,租客已拖欠房屋几个月,家里又找不到大人。

警察上门后在壁橱里找到了已化为白骨的婴儿尸体,还发现了这家2岁的小女孩被哥哥和其朋友虐待致死,并被抛尸。

而她们的妈妈丢给14岁的长子20万日元后,就抛弃了4个孩子,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

刚毕业不久的是枝裕和,便把这个事件改编成了剧本,直到15年后他才拍成了电影《无人知晓》。这部影片也成就了柳乐优弥(长子 福岛明),让他成为了戛纳电影节最年轻影帝(14岁)。

离家出走断送了孩子的人生 无人知晓孩子无泪

影片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以及其真实平淡的叙述手法展现了长子照顾4个孩子的无力艰难生活。

孩子无泪,观者早已泣不成声。妈妈弃子私奔,生而不养才是最残忍的。

一,抛弃孩子,追求幸福,是生活无奈,也是人性自私

离家出走断送了孩子的人生 无人知晓孩子无泪

影片的一开始,福岛惠子便带着儿子福岛明去给房东打招呼,说只有儿子和自己住在这里。可行李箱里传来的声音却戳穿了她的谎言。

惠子其实有4个孩子,但都同母异父,另外3个孩子都是“黑户”,只能偷偷活着。

3个孩子的出生无人知道,他们死亡自然也无人知晓。

出生不由他们做主,死亡他们也无力反抗。对他们而言,无法外出,无法见人的生活,其实比死了更难受。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

更可悲的是,就算无人知晓,他们还得作为一条生命活着。

离家出走断送了孩子的人生 无人知晓孩子无泪

作为孩子们的妈妈,惠子是一个知道生不知道养的母亲,她一直都在追求所谓的真爱,孩子只是她追求幸福路上的意外和累赘。也因此,搬来新家不久,惠子留下了一张字条和20万日元就彻底消失了,孩子们的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了。

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电影中的弃婴事件,妈妈始终都是被骂得最惨的那个。部分观点认为福岛没有能力就不应该把孩子生下来,她生孩子只是为了玩。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福岛一个人养4个孩子,并不容易,撑不住时她才选择了抛弃孩子。

其实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在日本堕胎是违法的,出于人道主义的角度,胎儿也是生命,惠子不堕胎,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4个孩子4个父亲,基本上可以说惠子是见一个爱一个再生一个孩子,但每次恋爱的结果除了多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有益的改变。

惠子这种企图用孩子留住男人的方法,太傻太天真了。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任何想用孩子留住男人的做法都是不行的。

要知道天性爱自由的男人才不会被孩子束缚住,况且也没有几个男人会心甘情愿地供养四五个其他男人的孩子的。

但话说回来,没有爱情支持,没有金钱撑腰,单身母亲独自养4个孩子确实不容易。因此,惠子选择弃子私奔,表面是一种无奈之举,本质上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二,不称职的父母,甩脱的是责任,留下的是伤痛

离家出走断送了孩子的人生 无人知晓孩子无泪

惠子消失时,明只有12岁。一开始,他还会买菜做饭。妈妈消失一个月钱快用光时,明还会想办法,去找爸爸要钱。

但无奈的是,爸爸也并没有钱给明,反而还要向明要10元。而明好不容易打通妈妈的电话时,对方却早已忘记了家里。

惠子抛弃孩子离开时,除了留了20万日元(相当于现在的12000),还把养育孩子的责任甩给了明。

父母的失职,不仅会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不属于他的角色和责任,还会剥夺他应该被呵护的童年,以及接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明的内心除了一种被动的、压迫的责任感,更多的是一种孤单、无力感。

父亲的缺失,本就是一个家的遗憾,母亲的离去则会成了这个家的不幸。

离家出走断送了孩子的人生 无人知晓孩子无泪

金钱上得不到救助,亲情上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这时候的明是最无助的,他便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到了游戏上面。

游戏是能让明暂时忘记烦恼,得到赞许的地方,明也通过游戏明交了两个“朋友”。

现实事件中,正是这两个“朋友”虐待害死了明的小妹妹。电影里则柔和一些,小妹妹是从椅子上掉下来摔死的。

大多数会很自然地把小妹妹的死归罪到哥哥明的身上,觉得就是明一手造成的。但这对明而言很不公平。

因为观众大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评价的,认为明没有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

可他们也忘了,大多数人12岁时都正是被家人朋友照顾呵护的年纪,而明完全是靠自己。没有可以依靠的亲人,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件多么难过的事。

况且,12岁正是一个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机,没有上过学,也没有爸爸妈妈教导,孩子的是非观又会从哪儿来呢?

在不该承受责任的年纪承担了养家的重任,这不仅让明过早地变成了一个大人,也剥夺了明的童年以及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这样的孩子也是不幸福的。

三,追求幸福没错,错的是只给孩子信念,而不教授生存知道

离家出走断送了孩子的人生 无人知晓孩子无泪

某天回家很晚的惠子叫醒了已经熟睡的孩子们,高兴地跟他们聊了天,还说起了他们各自的父亲。然后又给大女儿京子涂上了指甲油,但随后她就消失了。

等到惠子再出现时,京子的大红指甲油,掉得只剩一点了。可见时间已经过了很久。

指甲油总是会掉色的,脱落的指甲油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亲情的淡化,而打翻在地的指甲油则暗示了惠子即将一去不返。

明是一个对家很执着的人。惠子离开时,明就已经知道他们被抛弃了。对明而言,兄妹四个就是他们彼此仅有的亲人了,至少在一起他们还算是个家,而一旦去了福利院他们面对的就是被分开的命运。

因此即使打不了工,养活不了四兄妹的明,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把弟弟妹妹们送去福利院。

孩子的悲哀是明明知道妈妈不会再回来,却还要心存幻想地守在那里。妈妈的悲哀是只给了孩子信念,而不教他们如何生存。

明和京子都曾向惠子提出过上学的请求,但都被婉拒了。

惠子告诉京子,上学不好玩,没有爸爸会被欺负。然后告诉明,没上过学但有出息的人很多。

无独有偶,是枝裕和的另一部电影《小偷家族》,也把父母的无知放大到了最大化。小偷爸爸教给儿子偷东西的技巧,只是因为他没有别的东西能传授,对于学校,爸爸却说“没法在家里学习的孩子才上学”。

离家出走断送了孩子的人生 无人知晓孩子无泪

《小偷家族》

不论是小偷爸爸,还是惠子,对于学校,他们都是排斥的,也是很无知的。他们忽视了有很多东西都是在家里学不到的,比如说正确的价值观,好坏朋友的标准,如何生活等等。

惠子只想到了明很能干,很懂事,但却忘了明只是个12岁的孩子,还一味把母亲的责任甩给了他。

当内心的压力达到了一定程度时,人就会发生变化,明变得堕落了。明沉浸在游戏的快乐里无法自拔,正与家里高出洗碗池的垃圾,脏乱的地面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惠子离开时,影片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基调,只有在明从坏孩子的状态走出来,带弟弟妹妹们出去玩,一起种花时,整部影片才变成了短暂的欢快明亮的调子。

离家出走断送了孩子的人生 无人知晓孩子无泪

生命的逝去

花象征着孩子们的希望,但生机勃勃的花草,却与孩子们无处依托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摔落的花盆更是预示了某件事情即将发生。

小妹妹从椅子上摔下来变得冰凉时,明用仅剩的几块钱给妈妈打电话,电话却没能接通。

讽刺的却是,明用借来的钱给妹妹买了巧克力回来时,却收到了妈妈的一封短信“好好照顾大家,妈妈很信任你哟”。

孩子的精神崩塌之后,妈妈还只是用冰冷无力的信念支持孩子,而没有任何的实际性表示。换做是你我,对这样自私的妈妈估计也会失去所有的幻想吧?

离家出走断送了孩子的人生 无人知晓孩子无泪

影片的最后,明给妹妹穿上了那双仅有的、小的不能再小的拖鞋,像影片开头一样,把妹妹装进了行李箱,运了出去。

生无人知,死无人晓,而活也只能局限在封闭而狭小的房间,电影因此也被称作“活在棺材里的孩子”。

整部影片导演都在用一种很“克制”的手法展开,活着都很累了,孩子无力无泪,但观者早已心碎不已。妈妈弃子私奔时,便注定了故事多半要以悲剧结尾。

不知你身边是否也有这种不负责任的妈妈呢?欢迎一起留言讨论。

,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