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如何理解理论与时代的关系? 理论来源和时代价值

生活科普1年前 (2023)发布 爱搜
0 0 0
广告也精彩

人民论坛网

作者:清华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聘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明凡

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抗疫攻坚战、扶贫攻坚战、抗洪救灾战役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怕任何困难的强大力量。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问题。要把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贯彻到铸魂育人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真正学习、相信、使用,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前进的道路上努力奋斗。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的历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群众队伍将得到扩大。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那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既是“剧作家”,也是“剧中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原则已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理论基石。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民主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的路线是人民的路线。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方向是人民的方向,这是宪法的。”他还首次提出了“从群众到群众”的群众路线,成为党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的指导原则。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发扬。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和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他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的支持、赞成、快乐和承诺作为制定政策、政策和决策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原则,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指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目标。新时代向党提出了一系列困难的历史课题。面对时代的问题,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执政党一切工作的得失最终都要由人民来判断。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念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生动地体现在抗疫攻坚战和脱贫攻坚战中

2020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不寻常的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打赢抗疫、扶贫、夏季以来南方抗洪救灾而奋斗,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改善人民福祉。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成为这些战斗的主旋律。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在人类疾病史上是罕见的。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战斗动员令:“人民的生命比泰山更重要!只要对人民的生命负责,就要承担任何代价和后果。“党中央精准实施政策,统筹安排,动员一切可能的人力资源,投入抗疫斗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形成了强大的联合力量。抗灾斗争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尽量减少损失。中国抗灾斗争的成果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扬,也得到了西方国家没有偏见的人的赞扬。

天降大任,必先磨砺其志。中国疫情尚未结束,汛情接踵而至。入夏以来,我国南方许多地方暴雨成灾,许多河流水位超过警戒线,党领导人民立即投入抗灾抢险斗争。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洪救灾工作,坚持预防准备与应急响应相结合,加强洪水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效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放在首位。目前,我们党领导的抗疫攻坚战和抗洪抢险战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打人民战。中国人民从抗疫斗争和抗洪斗争的实践中,更加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在团结奋斗的中国人民面前,没有无法应对的考验和挑战,也没有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风险。

今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指出:“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人民努力工作,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发展成就。几千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结束,并在人类发展史上写下了伟大的传奇!“消除绝对贫困标志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由于一些国家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他们陷入了发展经济学所说的“贫困陷阱”。解放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如今,中国已经使8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减贫规模超过1000万,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在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有效的经验和计划,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扬。以人为本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思想。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关键时刻,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攻城拔寨的决心。只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承担责任,努力工作,只要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继续努力工作,只要全党和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坚持目标,努力工作,就能如期赢得扶贫的艰苦斗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长征阶段性胜利,摆脱绝对贫困,逐步摆脱相对贫困,让全国人民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永不停歇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核心意义。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问题

人是由个体人组成的,具有代代相传的代代相传。当代大学生即将陆续上班,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人才。在这一代人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成为现实。他们相信什么主义,走什么路,关系到未来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因此,抓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培养接班人的当务之急。要把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贯彻到铸魂育人的全过程,把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放在首位,从入学教育、德智体全面培养、社会实践到就业指导。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在铸魂育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指出:“年轻人的人生目标会有所不同,职业选择也会有所不同。但只有把自己的自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自我,与时俱进,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正确理解和处理自我和自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建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涵。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是相信科学,不喜欢空洞的说教。以科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本质之一。它科学地回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从而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的相似性和差异。两者都是客观的,但促进社会进步取决于人民的主观主动性。因此,尊重人民的先锋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大学生上班后,要立足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必须掌握和践行这一科学真理,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展现人生价值的光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培养和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课程中包含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应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是选择自己崇拜的人物作为心中的偶像,作为激励自己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标杆。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几代伟人为大学生树立了忠于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光荣榜样。英雄模范人物出现在各个时期和战线上,也为年轻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思想和表现对年轻学生决心铸造灵魂具有教育意义。简而言之,在铸造灵魂教育过程中,科学理论的灌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理解,利用榜样的力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华为的理性理解。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我们才能实现理想和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原文编辑/孙遥,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